2012年6月10日

開放 為了公平還是造成不平?

下面兩種族群,誰比較可能是資料釋出時的受益者?是沒錢買電腦、無法使用網路,沒有科技能力,處在數位落差劣勢的族群;還是受到良好教育,擁有豐富資源,於科技時代處於領先地位的人?

開放資料目的之一,就是要減少政府與民眾彼此間資訊不對稱的差距。但我不禁疑問:

  • 當可以從政府拿到資料時,誰比較可能會使用、詮釋這些資料?
  • 是否只有目前處於優勢的人,才有能力進行開放資料的「再使用」?
  • 於「數位落差」中領先的族群,是否會再一次地靠著「資料落差」(data divide),進一步提高領先地位?

台北市公開資料平台上的app競賽來說,先不論這些作品的實際功能。如果該app只有智慧型手機可以使用,那麼,這個競賽的服務對象是否就只侷限在擁有,而且會安裝使用app的人?

然而,這些人的年收入有多少?這些人是最需要開放資料服務的族群嗎?開放資料平台上的資料真的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資訊?

這邊並不是要否定「開放資料」,而是要指出在我們應該要注意推動時所採用的方式,將會顯著地影響社會對此直接的感受。

我們應該注意什麼?(在解決數位落差後)

開放資料的應用方式並非只有app,而政府鼓勵民眾開發應用軟體時,也不應侷限於單一平台。再說,開放資料本來就不是要讓公民變成政府的軟體外包商

  • 我們應該考慮實體與網路的混搭(meshup),試著突破彼此之間的屏障。
  • 我們應該考慮那些沒有辦法接觸網路的族群,哪些資料是他們需要卻又無法取得?
  • 而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提供?

我們不只提供存取,還需提供像是技術支援或教學等週邊協助,並降低使用的門檻。讓公民了解這些資料可以帶來的效益,或是可以成為考量當地公共事務時的參考。

然後更進一步,促進公民對資料進行「再次混合」,成為其他公民的工具,回饋給整個開放資料的社群。

政府如果希望自己的施政能夠讓人民「有感」,那施政的實際影響對象就應該要放大,而且能滿足民眾的真正需求。


參考資料

政府與民間對open data的認知落差
Open Data: Empowering the Empowered or Effective Data Use for Everyone?
Open Data (2): Effective Data Use
Edmonton/Digital Divide-What is the Role of the Public Library in Open Data
Open data bridging hard-to-reach gap
Open Data and The New Divide

----寫在最後----
台灣的數位落差也是一大議題,雖然政府也提出了方案,設立了許多數位機會中心,但有些作法還是需要做些調整。像是推廣使用的軟體,怎麼會選擇一套價格上千的?他就沒有錢了,還要學花費高昂的軟體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為避免垃圾訊息,留言需檢視後會才會顯示,請見諒。